一说到关于防疫,从良好生活习惯开始或者和疫情防控餐桌标语相关的话题,总是能引起很多关注,下面小编为你带来解。
1月30日,在南昌开往北京的D738次列车上,工作人员向年轻乘客讲解正确的洗手方法。郭雨绮摄新华社发
新华社
戴口罩、勤洗手、勤通风……报纸、电视、广播、网络、大街小巷的横幅、标语不断提醒居民注意个人防护。COVID-19疫情正在猛烈逼近。防疫期间做好安全防护、注意个人卫生是每个人的责任和义务。
疫情当前,大家都有防护意识。这是形势所迫。但疫情过后,能否恢复到原来的状态还是未知数。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一些人的文明素养却没有提高。随地吐痰、在公共场所吸烟、咳嗽打喷嚏不掩鼻、吃野生动物等不良习惯仍然普遍存在。正是这些不文明的习惯,加剧了一些疾病的发生和传播。防疫期间,如果继续一意孤行,不改变不良习惯,就有造成疫情蔓延的风险。
养成良好的文明生活习惯,不仅在疫情期间,而且在平时也是一件利己利人的事情。
“这次疫情让我想起了”
佩戴口罩、护目镜、一次性手套,准备酒精、洗手液。在北京一家事业单位工作的小杨,每天出门都要重复这个过程。他的外套口袋是一个“百宝箱”。当您到达工作地点或回家时,请彻底消和清洗。“我这辈子从来没有这么重视过个人卫生。”小杨说。
防疫期间,大家更加注意个人卫生和消,尽最大努力防止病感染自己。尤其是说到戴口罩,“感觉这段时间我都戴着口罩了”,肖阳开玩笑说。
新型冠状病的主要传播方式是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佩戴口罩是有效预防飞沫传播的重要途径。从各地公开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来看,不少不太注意戴口罩的人已经“丧命”。“这次疫情提醒我,以后进出医院、商场等人流密集的地方一定要戴口罩,这是你的责任。”小杨说。
冬春季节,流感高发。很多医院发热门诊都提供口罩,一些有防护意识的人会主动佩戴。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牛文一接受采访时表示,“每次发生重大疫情,人们的防护意识都会强烈很多,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慢慢减弱。”他说有些人我很紧张,很小心。我戴了一段时间的口罩,然后就换了。有些人不知道也不关心。他们穿不穿并不重要。“这其实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你不仅要知道如何戴口罩,还要知道如何戴口罩、如何摘下口罩、如何丢弃口罩等等。”
2月29日下午,浙江省温州市向全市人民发出“使用公筷分餐”倡议,倡导“专用餐具、合理分餐、使用公筷”从源头杜绝唾液、飞沫的“口口相传”传播。阻断餐桌上病、细菌的传播。此前,上海、广州、西安等城市也曾发出倡议,要求公众使用公筷。“公筷分餐”再次回到人们的视线。
“公筷分餐”倡议由来已久。早在20世纪90年代,中国烹饪协会就多次向全国餐饮业提出“分餐制”改革。2003年,“非典”疫情让这一举措进一步受到关注。许多城市的餐馆主动提供公筷。但总体来说,效果并不明显。
近年来,幽门螺杆菌感染率逐渐上升,打破了“胃里没有细菌”的说法。据统计,目前我国幽门螺杆菌感染率在59%左右。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分餐制是感染率高的重要原因之一。这种细菌会引起多种胃病,影响人们的健康。
用公筷分餐应该成为普通人每天养成的重要习惯。此外,随地吐痰、公共场所吸烟、咳嗽打喷嚏等诸多不文明的生活习惯正在造成一些疾病的发生和传播。从长远来看,让个人养成文明的生活习惯,不仅有助于此次疫情的防控,也有利于人们的健康长寿。
“疫情防控阻击战是一场特殊的战役,是一场保卫生命健康的战役,也让我们认识到个人生活方式和文明习惯的重要性。”北京社科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马一德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要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不仅要消灭病,更要摆脱病。纠正不良生活习惯,提高公众对公共卫生治理的参与度。
公民健康素养亟待提高
今年春节,家住云南昆明的小常发现,最困难的事情就是要求长辈出门戴口罩。“有的长辈很听话,出门就戴,有的长辈则不在乎,就是不戴。我们得想尽办法让他们戴。”小常无奈地说。
和小常有同样感受的人还有很多。由于生活习惯的原因,很多人不喜欢戴口罩,总感觉呼吸困难。因戴口罩发生冲突的事件被网络曝光,最终警方不得不介入。因为口罩而被拘留几天的代价确实相当高。
日常生活中,随地吐痰、随地大小便、公共场所吸烟等不文明行为屡禁不止,仍然威胁着公众健康。
“说到底,这是每个人的健康素养和文明水平的题。”牛文义说,没有教育和严厉的惩罚措施,人就会变得懒惰,很难自律。没有人看到,没有人关心,这就是很多有坏习惯的人的心态。”
马一德认为,国民的文明素质和健康习惯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中国用了几十年的时间才完成了发达国家数百年的工业化进程,但经济的快速增长并不一定带来社会的文明和进步。更重要的是,文明素质和健康习惯的培养本质上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缓慢而细致的工作,必须按规矩办事,讲究方法。
2月24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表决通过《关于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决定》。人民的。
决定明确了几项重要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等有关法律禁止狩猎、交易、运输、食用野生动物的,必须严格禁止;食用“重要生态、具有科学和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等陆生野生动物,包括人工繁育、人工饲养的陆生野生动物;狩猎、交易、运输在野外自然生长、繁殖的陆生野生动物。环境中完全禁止以食品为目的的野生动物。
这一决定回应了社会的担忧。引发本次疫情的新冠病已被证明来自蝙蝠,可能存在穿山甲、水貂等中间宿主。人类食用野生动物的不良习惯,实际上造成了很多疾病的发生和流行,需要高度重视。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我们都深刻感受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性。我们要用行动尊重自然、关爱生命,伤害自然最终也会伤害人类。”马一德表示,人与自然动物是自然生物链的一部分,野生动物是人类的伙伴。如果野生动物被猎杀,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大自然的生态平衡被破坏,势必会带来巨大的灾难。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教授刘珏表示,除了法律禁止外,还要积极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和公共卫生安全的宣传教育引导,让全社会自觉增强生态文明建设。保护和公共卫生安全意识,改变风俗习惯,杜绝暴饮暴食。杜绝野生动物不良生活习惯,养成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养成文明生活习惯要趁早、早做
任何去过新加坡的人都会对这里的干净整洁赞不绝口。然而,新加坡刚建国时,却非常脏乱。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新加坡发起了反对随地吐痰、嚼口香糖、喂鸽子的运动。还禁止乱扔垃圾、在公共场所吸烟等,并制定了严格的法律和罚款。例如,吐痰者第一口将被罚款1000新元(约合人民币5000元),第二口将被罚款2000新元。
这就是新加坡“罚款之城”绰号的由来。但正是近乎严格的法律造就了新加坡的城市清洁和公民素质的提高。
近年来,北京、深圳、天津、河北、杭州、武汉、西宁、银川等约40个省市出台、修订、审查文明行为促进条例,让文明行为者得到更多的保障。加大对不文明行为的激励力度和处罚力度。加大处罚力度,提高违法成本。
“任何自觉行为的发展都必须从遵守法律法规开始。”马一德建议,职能部门要建立长效管理机制,保持执法标准和力度的一致性,做到平时管控、从严管控;对不文明行为要敢于揭露、严厉纠正,以达到刺痛少数、教育多数的震慑作用,打破法律不怪罪大众的社会心态,树立尊重法治的观念。垃圾分类、公共场所控烟、门口三包等,要综合运用科学方法严格监管,确保文明监管坚持不懈、落到实处,让文明意识内化于心并具体化为行为。
全社会也必须加强文明健康知识的普及和教育,特别是从幼儿期开始,即从儿童开始。家庭、学校、社会都有共同的责任。
牛文义特别强调了父母的作用。“父母的一言一行对孩子习惯的养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说,如果孩子在父母身边,以父母为榜样,父母的很多坏习惯就会遗传给孩子。学习,导致孩子养成坏习惯。“所以,家长一定要早点抓住孩子,做榜样,”牛文怡说。
此外,要利用微博、微信、抖音等各类新闻媒体和,有效整合线上线下力量,打造培育文明新风尚的媒体矩阵,持续传播影响力、引领力、塑造力的信息。人们。文明良好习惯为人人参与实现全民健康营造良好氛围。
对于个人来说,要养成并坚持良好的文明生活习惯。“这有助于预防疾病的发生。不良的生活习惯可能会损害我们的健康。”刘珏说道。
刘珏还给出了具体建议饭前便后要洗手,打喷嚏时用纸巾遮住口鼻,不随地吐痰,不吃野生动物、水果等食物,饭前洗手,做饭。吃之前先吃肉。吃,尽量避免生吃等。
当前,疫情防控正处于最关键阶段。疫情面前,没有与世隔绝的“孤岛”,没有人是“局外人”、“旁观者”。作为社会一员,我们都应该学习科学知识,审视自己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自觉远离愚昧。远离各种不良习惯,树立“我的健康我做主”的观念,牢记“我是我健康的第一人负责”。
关于网上对防疫,从良好生活习惯开始和疫情防控餐桌标语热议的一些话题内容本文已解完毕,诸位怎么看呢?
No Comment